2024年12月7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研究中心主办,赣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赣州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美学交叉学科群承办的“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思考暨主体间教育科研团队第七次年会”在赣南师范大学召开。参加此次学术盛会的300余名代表分别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江苏大学、衡阳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赣州市章江路小学和赣南师范大学附属蓉江小学等单位。
我院南海教授应邀参加并做题为“关于人、劳动与劳动教育概念的科学理解”的主题报告。
他认为,“五育融合”既是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改革应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劳动教育是人类教育存在与发展最为基本的要素,在逻辑上,劳动教育蕴涵其余“四育”。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竟成为教育生态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主体间教育理论来看,“五育融合”关系到多元主体,需要构建与完善在家庭、学校、社会全场域下的“五育融合”的育人机制。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要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丰富劳动教育实践。
他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文化性。人是社会的和社会化的动物,社会化的本质是以人的文化教育社会成员的过程,即赋予人以人的文化的本性。劳动是人类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劳动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存方式。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伴随着体能与智能定向付出的(人类)生产活动。
他指出,在新时代对于劳动概念的理解决不可停留于体力劳动。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日益显示出其时代价值,使用某种劳动工具、方法、手段去改造某种自然物(或劳动对象),使该自然物(或劳动对象)符合并促进我们人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人类活动,均属于劳动的范畴。教育强国正是基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战略思维之上的战略决策。马克思指出,人的使用价值产生,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总和运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还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总之,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为此,必须确保实现劳动教育中的“三个结合”:劳动实践与实施德育工程结合;劳动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他强调,在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要科学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就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全面科学理解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及准确把握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要素与非主体性要素,充分调动主体性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挖掘与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并探索劳动教育的规律,按照劳动教育的规律与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合理地运筹与实施劳动教育;必须正确地评价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质量与水平。